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工作者  >  行业图书  >  文章页

青年人群“手机控”形成、影响机制与对策研究(张建著)

更新时间:2024/6/18 16:03:54

  【图书名称】青年人群“手机控”形成、影响机制与对策研究

  【图书作者】张建 著

  【图书定价】99.00元

  【出 版 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03

  【购书链接】

青年人群“手机控”形成、影响机制与对策研究
【详情】【购买】

  【内容简介】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为指导,以服务于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为目标,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青年人群“手机控”形成、影响机制与对策等问题进行了跨学科、多维度、全方位的探究。回答了“何为手机控?”“手机控的表征与内涵为何?”“手机控的当下研究转向及其意义为何?”“手机控的成因结构如何?”“手机控的生成机制有哪些?”“如何应对手机控?”等一系列问题。可以说覆盖了概念界定、成因与机制分析、应对策略三重完整面向,不仅观照了“手机控”这一现象本身的基本问题,更映射和反思了智能化时代“手机控”研究的应有转向和价值担当。

  【作者简介】

  张建,博士/博士后,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担任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高校美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重庆市艺术美学学会党支部书记兼副会长,重庆市学校艺术教育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新闻史学会网络传播史研究委员会理事,中国科技新闻学会数据新闻专委会理事,重庆市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还担任国家社科基金同行评议专家、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专家库专家、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评审专家,重庆广播电视(总台)自制节目评审专家等。出版了专著《手掌上的风景——智能手机时代移动审美方式研究》《电视节目解析》《手机媒体艺术概论》《手机媒体艺术与传播》《青年人群“手机控”形成、影响机制与对策研究》5部。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历史溯源与现状剖析:理解“手机控”

  第一节 多元因素作用下的“手机控”现象

  一 技术主导作用下的媒介变迁与传播环境重塑

  二 网络空间的崛起与信息社会的形成

  三 原子化社会的到来与个体意识的觉醒

  第二节 “手机控”研究现状述评

  一 “手机控”的概念内涵研究

  二 “手机控”的成因研究

  三 “手机控”的危害研究

  四 “手机控”的测量标准研究

  五 “手机控”的对策研究

  第三节 重新界定“手机控”:一种“成瘾”症侯候的信息依赖

  一 作为“成瘾”症候的“手机控”

  二 “信息控”:“手机控”的本质依赖逻辑

  第四节 人工智能时代“手机控”研究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一 智能化时代手机的发展及其传播特征

  二 从1.0到2.0:智能化时代“手机控”症候的转变

  三 “手机控”研究的意义与价值转向

  第二章 青年人群“手机控”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研究方法、研究设计与调查实施

  一 研究方法

  二 调查对象的选取与说明

  三 抽样方案与调查实施

  第二节 大学生群体的手机使用现状研究

  一 大学生手机使用的基本情况调查

  二 作为“信息控”的大学生手机使用及其特点

  三 大学生“手机控”的不良反应与影响因素

  第三节 企事业人员的手机使用现状研究

  一 企事业人员手机使用的基本情况

  二 作为“信息控”的企事业人员的手机使用及其特点

  三 企事业人员“手机控”的不良反应与影响因素

  第四节 各类群体手机使用的比较分析

  一 各类群体信息获取来源的比较分析

  二 各类群体手机使用时长的比较分析

  三 各类群体手机使用目的的对比分析

  四 各类群体信息类型偏好的分析

  五 各类群体手机依赖情况的分析

  第三章 三元互动论视域下的“手机控”成因结构分析

  第一节 中国社会现状与文化背景

  一 传播技术发展与传媒景观重塑

  二 智媒化时代“人—技”关系新常态

  三 技术主导作用下的景观社会变革

  第二节 手机媒介与手机文化特征

  一 手机作为“第五媒体”的发展历程

  二 手机文化的形成及其特征

  三 手机文化作为当前社会文化的重要表征

  第三节 “手机控”产生的客观条件

  一 “手机”中介传播

  二 “手机”消费景观

  三 “手机”多元互动

  四 “手机”融合界面

  第四节 “手机控”产生的主体性条件

  一 个体化

  二 圈子化

  三 世俗化

  第四章 “手机控”的个体生成和影响机制

  第一节 “手机控”形成机制的逻辑层次

  第二节 个体和群体的不同作用机制

  一 个体层面的作用机制

  二 群体层面的作用机制

  三 个体与群体共有的作用机制

  第三节 个体线下的“培养—涵化”到线上的“使用—满足”

  一 线下的“培养—涵化”

  二 线上的“使用—满足”

  第四节 个体心理生成与生理生成双重模式

  一 心理生成

  二 生理生成

  第五章 “手机控”的社会生成和“逆影响”机制

  第一节 共时性生成

  一 “媒介化生存”:“手机控”生成的社会性因素

  二 “参照群体”影响:“手机控”生成的群体化因素

  三 “性格特征与人格特质”:“手机控”生成的个体化因素

  四 独立与联合:多因素作用下的时代症候

  第二节 历时性生成

  一 网络社会的发展与媒介依赖现象的产生

  二 “手机”作为媒介的成瘾机制

  三 “病毒式传播”与“回弹机制”:“手机控”的纵向扩散

  四 “手机控”:难以褪色的风景

  第三节 “逆影响”:对社会和媒介的反作用

  一 异化:从心理到生理的双重影响

  二 中介化:社会交往中介化趋势的不可逆转性

  三 智能化:手机使用与“智能化”技术驯化

  四 人性化:“手机控”与媒介演进的人性化趋势

  第四节 “手机控”抵制机制及其作用模式

  一 “手机控”抵制机制

  二 基于“手机控”抵制机制的可能性抗体分析

  第六章 青年人群“手机控”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新传播环境下“手机控”的防治

  一 欲罢不能:上瘾无法避免吗?

  二 青年人群“手机控”的防控思路

  第二节 大学生“手机控”应对策略

  一 大学生“手机控”问题表现

  二 大学生“手机控”对策分析

  第三节 企事业人员“手机控”应对策略

  一 企事业人员“手机控”问题表现

  二 企事业人员“手机控”对策分析

  第四节 中学生“手机控”应对策略

  一 中学生“手机控”问题表现

  二 中学生“手机控”对策分析

  第五节 农民工“手机控”应对策略

  一 农民工“手机控”问题表现

  二 农民工“手机控”对策分析

  结语

  附录 青年人群手机使用状况调查表

  参考文献

  后记

  ……